本網訊 近日,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了《2024年6月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青年項目和西部項目結項情況》,我校盧植教授、戰明華教授主持的2項重點項目獲評“優秀”等級。
“十四五”以來,我校教師依托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中國社會科學》《外語教學與研究》《文學評論》《經濟研究》等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0余篇,結項獲評良好以上等級項目同比大幅提升。
近年來,學校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實施科研項目全流程精細化管理,推動高層次項目產出高質量成果,取得明顯成效。
附:結項“優秀”等級項目及項目負責人簡介
1.認知翻譯學視閾下的翻譯過程研究(重點項目,批準號:19AYY014)
項目負責人簡介:
盧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認知翻譯學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中國第二語言加工專業委員會副會長、世界翻譯傳譯認知研究聯盟副理事長,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認知語言學專業委員會、心理語言學專業委員會、中國認知神經語言學研究會、中國語言教育研究會等學會常務理事。曾先后任暨南大學和寧波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寧波大學“包玉剛”講座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山杰出學者”。國內外多家著名學術期刊如《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現代外語》等的審稿人。在SCI、SSCI及CSSCI期刊如Cortex, System,Brain and Language, 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lingualism,《外語教學與研究》等發表論文100篇,出版專著譯著9部和國家級規劃教材1部(《應用語言學概論》)。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3項(其中重點項目1項),教育部及省級項目10余項。目前的主要研究工作是運用眼動跟蹤技術和事件相關電位等技術研究語言加工及翻譯過程的認知機理。
項目簡介:
該項目在認知翻譯學的學科框架下研究和探索英漢語言的翻譯過程,采用跨學科的研究路徑,運用實驗手段探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大腦的運作和思維過程,初步構建了認知翻譯學的學理基礎和總體框架,突出和凸顯了認知翻譯學“人文性”和“科學性”并重的特色和特質。初步構建我國認知翻譯學的學科體系。成果由25篇論文組成,多篇論文發表于《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國翻譯》《外國語》《中國社會科學報》以及國際期刊上,部分成果在國際會議上宣讀和發布。通過項目的實施為國內高校培養翻譯學領域的新生學術力量,為翻譯學的學科建設積蓄了深厚的知識基礎和學科涵養;促使認知翻譯學這一新興學科獲得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并激發年輕學者的研究興趣,成為認知翻譯學這一新興領域的重要學術生力軍,促進翻譯學的中國話語體系的建構。
2.數字金融、傳導效應變異與新時期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健全研究(重點項目,批準號:20AJY026)
項目負責人簡介:
戰明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華南財富管理研究中心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貨幣理論與政策、金融發展。曾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經濟學季刊》《世界經濟》《金融研究》等國內著名期刊,以及Emerging Market Review,Pacific-Basin Finance Journal,Economic Modelling等SSCI刊物發表論文100多篇,出版專著3部,以首席專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點項目2項(其中1項重大轉重點),一般項目2項,多項研究成果獲省領導和中辦的批示,以第一獲獎人獲中國人民銀行全國優秀論文三等獎1項和省哲學社會科學獎一、二、三等獎各1項。
項目簡介:
課題基于構建價格型貨幣政策調控體系是新時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需求和戰略要求,而數字金融在我國的迅速興起,已對傳統金融業務模式和金融結構產生了顛覆性影響的背景,從數字金融影響金融市場摩擦、進而引起貨幣政策傳導“中介介質”—金融結構變化視角,系統剖析數字金融發展對貨幣政策價格型傳導機制影響機理和機制優化的路徑,以及價格型調控體系中政策工具、目標和渠道的耦合匹配設計。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均發表于國內權威或知名期刊,體現了較強的社會價值。在《財貿經濟》《南開經濟研究》《國際金融研究》《財經研究》以及國際期刊等期刊發表論文9篇,研究的政策含義對于相關部門政策目標與政策工具的選擇,具有較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