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6月29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成立大會暨跨界融合語言智慧教育學術研討會在白云山校區行政樓國際會議廳召開。

會議現場
本次會議邀請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何傳添教授、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宋永波秘書長、北京語言大學原校長劉利教授、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黨委書記屈哨兵教授、魯東大學原副校長亢世勇教授、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吳堅教授、北京大學計算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王厚峰教授、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胡陽總經理、中山大學中文系國際漢語中心主任洪煒教授、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副院長劉華教授、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王初明教授、詞典學研究中心章宜華教授、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趙晨教授、黨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彥輝教授、教務部部長陳金詩教授、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陳恩維教授、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黨委書記謝秀蘭博士、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于屏方教授、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副院長彭淑莉副教授、國際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長王治敏教授等60多位專家學者、師生出席會議。會議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院長陳恩維教授主持。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何傳添教授、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宋永波秘書長、北京語言大學原校長劉利教授(線上)先后致辭。大會舉行國際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揭牌儀式,與會校內外專家共同為研究院揭牌。
何傳添在致辭中指出,當前語言智慧教育正在經歷深刻變革,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我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國際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依托中國語言文化學院,立足于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前沿研究和高端人才培養,服務于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以孵化學科平臺為建設目標,打造跨學科、跨院系乃至跨學校的交叉學科人才團隊,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搭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中文教育核心資源與開放互動的智慧教育平臺,以滿足人工智能背景下國際中文教育的現實需求,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文化交流與區域合作提供支撐。
宋永波指出,在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浪潮席卷而來的背景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的成立恰逢其時。研究院通過組建跨院系交叉學科團隊,實現了跨界融合和協同創新。研究院探索符合中國教育特點的智能化教學方式、方法、理念、模式、產品,將為國際中文教育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他期待國際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能夠發揮作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垂直應用,推動產學研合作,與學界共享資源、交流經驗、開展合作研究,推動全球中文教育創新發展。
劉利表示,如何讓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務于國際中文教育的學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已經成為這一領域當前和今后重要和緊迫的課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敏銳地把握這一發展趨勢,主動思變并成立國際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是具有深遠眼光的戰略布局。研究院的成立不僅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專業建設具有重大推動作用,而且對于整個國際中文教育事業也將產生深遠影響。

揭牌儀式
揭牌儀式后,香港科技大學(廣州)黨委書記屈哨兵教授、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胡陽總經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中文智慧教育研究院院長王治敏教授分別作大會報告。
屈哨兵圍繞著“教育強國,語言可為”的核心思想,作了題為“國家語言資源服務平臺的建設與發展”的報告。通過聯合多家高校、企業,整合校企資源,運用大語言模型,提供語言共享服務,推動語言資源進入國家智慧教育的這個公共服務平臺。他指出,國家語言資源服務平臺秉持“開放、共享、智能、服務”的建設理念,正在積極探索服務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新舉措,全面提升智能化服務水平。
胡陽報告的主題為“人工智能助力國際中文教育”,他介紹了科大訊飛就人工智能與國際中文教育結合的產品開發及應用的情況,并展望了未來更豐富的應用場景,如為國際中文教師提供全場景的AI教師助手、全方位教學方案和課件資源支持、能力水平考試評估等。
王治敏就“人工智能背景下國際中文智慧教育資源體系建設與應用研究”作大會報告。她分享了團隊利用中文信息處理技術,探索面向漢語國際教育的基礎詞匯、核心語言點、常用話題構建的理論與方法,以及國際中文智慧教育資源體系的搭建情況,指出未來將以核心資源為基礎,以智能技術為助力,建設開放互動的智慧教育平臺,以滿足“互聯網+”背景下的國際漢語智慧教育的現實需求,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區域合作提供支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提供助力。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主任趙晨教授主持圓桌會議。與會專家圍繞“語言智慧教育的發展方向與路徑”展開熱烈討論,并對研究院未來發展提出諸多建設性的意見。

合影
大會有助于凝練和完善我校國際中文教育學科和智慧教育研究院的發展方向,加強了我校與廣州地區,乃至國內國際中文教育學界的合作和交流,為促進國際中文教育創新發展,推動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