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地處大灣區,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高水平對外開放更需要高水平人才支撐。近日,《南方》雜志記者聚焦廣外新文科賦能高素質國際化人才培養,專訪學校黨委書記石佑啟。現將全文轉載如下:

《南方》雜志2024年7月2日發稿截圖
全球化競爭過程中國際格局加速重塑,高等教育要深刻把握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時代特征,主動謀劃、超前布局,建立健全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廣東地處大灣區,是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高水平對外開放更需要高水平人才支撐。

石佑啟
“我們學校始終堅定地融入和服務國家發展戰略需求,按照‘國家所需、未來所向、灣區所急、廣外所能’的導向,積極發揮多語種多學科優勢,培養更多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人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以下簡稱“廣外”)黨委書記石佑啟接受《南方》雜志記者專訪時說,廣外以國家和廣東重大需求為牽引,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動力,有計劃地布點建設一批廣東高質量發展急需的人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園風光
緊扣所需 交叉融合
《南方》雜志:緊扣廣東高質量發展急需的人才類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如何提供人才保障?
石佑啟:作為廣東省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高校,廣外圍繞廣東高質量發展的主攻方向和戰略布局,持續優化整合學校、政府、企業教育資源,堅持“國家所需、灣區所向、廣外所能”,以國家和廣東重大需求為牽引,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動力,有計劃地布點建設一批廣東高質量發展急需的人才。
一是以更高水平的復合型、數智化、國際化人才培養對接廣東高質量發展急需。建優辦強“外語”“外貿”傳統優勢學科專業,持續提升拔尖外語、國際組織、涉外法治、數字經濟等區域發展急需戰略性涉外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推動各專業深度對接廣東創新行業產業新要求,大力破解數智人才、產業智造等創新發展難點重點堵點。
二是以更高水平涉外法治人才培養為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保駕護航。不斷深化“專業+外語+實踐”深度融合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加強區域法治與涉外法治理論和實踐前沿課題研究,為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和更高質效的法律服務。
三是以更高水平全球治理人才培養助力廣東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五+1+多”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為“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百校聯百縣興千村”鄉村建設專項幫扶工作等培養復合型國際化人才。
搶抓“新文科”建設機遇
《南方》雜志:近年來廣外也在探索開設或改造升級一批“新文科”專業,如何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相適應?
石佑啟:對于廣外這樣一所文科優勢為主的高校,我認為發展的最大增量來自搶抓“新文科”建設機遇,以國家和廣東重大發展需求為導向,推動學科融合創新發展,以實現學科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迭代升級。近年來,學校專業設置與優化升級著力圍繞強化培養如下幾方面人才展開。
一是培養復合型、創新型、國際化拔尖人才。學校在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的部分專業中,試點建設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去年,學校申報的9項“外語+專業”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全部獲得廣東省學位委員會正式批復,該項目是廣東省上線的首批雙學士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將于今年首次招生。
二是培養國家急需的關鍵語種人才。作為華南地區外語語種最多的學校,廣外義不容辭肩負起培養適應國家戰略需要的外語人才的使命。目前,學校已開設“一帶一路”共建國家30個關鍵語種中的28個,以及開齊了RCEP成員國及東盟十國官方語言專業。
三是培養專業化、數字化人才。面向數字教育發展戰略,以一流專業建設與產業轉型升級協同聯動為牽引,推動專業與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相適應,增設了數字經濟專業,在部分專業增設數字媒體管理、數字貿易、金融科技等凸顯數字化轉型的專業方向。今后將持續推進專業交叉融合和數字化改造,提升專業建設水平和核心競爭力。

同聲傳譯實驗室
《南方》雜志:面對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發展,高校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勢不可擋,廣外如何推動學科建設“交叉匯聚、拔尖造峰”?
石佑啟:我們一直將學科交叉融合視為學校轉型發展的“第一引擎”,堅持以國家和廣東重大需求為牽引,以學科交叉融合為動力,“守正創新”推動學科專業體系的整體升級。
“守正”即推動外語學科“拔尖攀峰、沖擊一流”,瞄準國際學術前沿,提升語言學、翻譯、文學、文化等本體研究實力。所謂“創新”即著力打造“外語+”學科體系。推動外語學科與其他優勢學科交叉匯聚、融合發展、雙向賦能。依托外語優勢,構建起了區域國別研究、全球經濟治理、涉外法治、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語言與人工智能等五大交叉學科集群。在學科聚合聚變中,強化經管法等骨干學科的國際化特色,從而對外語學科“沖一流”形成強大支撐。

廣外東南亞風情文化節現場
建設“廣外思想庫”
《南方》雜志:圍繞“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增強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廣外如何發揮智庫作用、提供智力支撐?
石佑啟:圍繞粵港澳大灣區“一點兩地”全新定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充分發揮科研和智庫優勢,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離不開、用得上、靠得住的“廣外思想庫”“廣外智囊團”。
一是打造立體化的服務灣區研究平臺體系。在國內較早成立灣區研究智庫,經過多年建設,形成集“省級智庫-省重點實驗室-省研究基地”一體化的灣區研究平臺矩陣。聚焦“雙區”和兩個合作區建設需求,依托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建設的國際灣區研究院成為深圳前海建設的首批特色新型智庫。
二是聚焦粵港澳大灣區重大需求開展專題研究。匯聚優勢學科資源,聚焦灣區建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開展科研攻關,承擔了系列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為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三是服務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決策咨詢。完成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期評估任務,組織起草《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開展調研,相關成果獲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委省政府高度肯定。
四是圍繞涉外立法、司法和法律服務等開展理論研究和社會服務。與廣東省司法廳、廣州市司法局合作共建全國首家涉外律師學院、廣東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基地;與廣東省司法廳、廣東省人民檢察院等多家單位合作共建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協同培養創新基地;獲批多語種涉外法治人才培養虛擬數字實驗室項目建設。

廣外畢業季
《南方》雜志:廣外如何發揮國際傳播優勢,高水平建設廣東對外傳播研究基地?
石佑啟:近年來,廣外積極發揮外語院校優勢,通過搭建平臺、專項引導、品牌打造等舉措,積極探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為服務廣東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廣東故事、灣區故事、中國故事貢獻廣外智慧和力量。
一是打造多學科政策及學術研究平臺。以講好中國故事與提升國際傳播能力為牽引,整合資源建設廣東省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學科“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著力打造區域國別研究高地,聚焦重點國家和地區開展區域國別研究。
二是打造國際交流品牌。高質量打造亞洲大學校長論壇、海絲國際智庫論壇、粵非交流合作周等國際交流活動品牌,持續承辦太平洋島國青年領袖和中非法律人才交流研修班。
三是打造多語翻譯平臺。承接國際會議、重大賽事、高端會晤等專業性強、政治要求高的重大活動服務項目,提供翻譯和外事接待服務。對接廣東對外交流、傳播重大需求,助力廣東當好“兩個重要窗口”。
四是打造對外傳播學術品牌。探索建立覆蓋歐美、日韓、東南亞及“一帶一路”主要沿線國家語種為主的國際傳播團隊。持續出版“一帶一路”沿線國研究系列皮書。近年來,學校承擔的國家社科基金中華學術外譯項目立項數居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