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白云山下育桃李,語心潺潺頌師恩。習近平總書記寄語廣大教師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教師要成為大先生,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示范,促進學生成長為全面發展的人。多年來,廣外教師始終牢記囑托,肩負立德樹人使命,用智慧和熱情點燃學生的夢想,引領他們探索未來,走向世界。在全國第40個教師節來臨之際,廣外新聞網特設“教師節專訪”專欄,專訪了五位優秀教師。讓我們一起了解他們對治學之道的獨到見解,感受他們在教育教學與科研創新中所作出的貢獻,聆聽他們教書育人、砥礪奮進的故事。
在此,我們向每一位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線上的教師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與最誠摯的祝福,祝大家教師節快樂!
聶珍釗:為人為學后為師
聶珍釗,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云山工作室首席專家。1993年獲頒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8年當選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外籍院士,2024年當選英國國家學術院歷史上第六位中國(大陸)籍的外籍院士。現任國際文學倫理學批評研究會會長,曾獲教育部第九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被國際學界譽為“文學倫理學批評之父”。

聶珍釗
聶珍釗在教育戰線上奮斗已逾50年,今年,他即將迎來教學生涯中的第40個教師節。他不僅在文學學術研究領域捷報頻傳,而且在人才培養方面也是桃李芬芳,年逾古稀的他還在“教與學”中不斷破浪前行。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聶珍釗坦言,對他人生道路影響最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科學家分別是毛澤東、屈原和達爾文。他表示:“讀書是學知識、明事理的最好途徑。”初中學習階段,從熟練背誦和反復品味毛澤東的《實踐論》和《矛盾論》中,他學會辯證地發現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問題意識像一顆種子悄悄種在他的心間,在他的研究學問與教書育人之路上萌芽。他在屈原故里秭歸的山村出生和長大,他崇敬地說:“屈原是我童年記憶的開始,是我處世為人和從學、從教的人生楷模和道德偶像。”達爾文“自然選擇”和“進化論”則為他結合其它理論建構文學倫理學批評奠定思想基礎。他從偉人著述中收獲頗豐,此后也將此經驗授予一代又一代學生。
為人為學后為師,立人立德后立業。“為人、為學、為師”是聶珍釗給研究生新生上的“開學第一課”。他堅定認為無論是研究生還是本科生的培養,系統性知識的學習、學術成就的提升,也涉及個人成長、職業規劃和未來發展,其中“做人是頭等重要的事”。他的博士后學生任潔說道,“我學會的不僅是如何進行學術研究,更是如何去正確地完成人生中的每一次倫理選擇,如何使自己成為一個好人、一個真正的人——Learning to Be Human。”
問題為引,牽出思考之線;書籍為針,織密學問之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好學問,這是自古以來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而“提出問題、厘清概念,辯證思考,追求創新”就是聶珍釗的回答。他經常在課堂上有意提出問題,引導同學們在讀書中思考。例如,他曾經引導學生討論哈姆雷特著名的內心獨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通過爭論大家認識到“To be or not to be”不是有關生死的哲學問題,而是有關對錯(符合倫理或違反倫理)的倫理問題。而古今中外的經典書籍,通過一個個倫理選擇的范例和道德解說,能夠讓讀者通過讀書而獲取教誨,修身養性,提升道德境界。聶珍釗一直強調的勤學好問的美德也在此過程中長成參天大樹,將果實傳遞給樹下莘莘學子。
“精勤治學,學以致用,用學報國,這是讀書治學追求的最高境界。”在聶珍釗看來,教育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來自教育家精神。他認為,當今時代的教育家精神是一種融合了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卓越育人智慧、勤勉躬耕態度、深厚仁愛之心以及“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的精神特質與風貌,“作為新時代的知識分子,我們更應該把平生所學和理想追求同國家、民族的命運、人民的教育事業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聯系在一起,努力工作,傾力奉獻,以實現人生最大價值。”
時代潮涌,守正創新。“堅守教育的核心價值,積極擁抱技術變革,把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融合在一起,創新教育模式,傳承人類文明,推動社會進步。”聶珍釗選擇用這句話與每一位教師共勉。值此教師節之際,他祝愿廣外教師在教育的征途上不斷前行,桃李滿天下,春暉遍四方!
茅銀輝:培養新時代中外文化交流使者
茅銀輝,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外國文學文化研究院院長、非通用語教學與研究中心主任。主持國家級項目2項,兩次獲得全國非通用語科研成果一等獎。曾因與波蘭高校的科研合作兩次獲得波蘭羅茲大學頒發的“校長獎章”。2024年獲頒波蘭共和國騎士十字勛章。

茅銀輝
今年6月,中波友誼功績勛章授勛儀式在波蘭駐華大使館舉行,波蘭總統安杰伊·杜達(Andrzej Duda)向茅銀輝教授頒發波蘭共和國騎士十字勛章,并對她在推動兩國人文交流方面所付出的不懈努力給予高度評價。“這項榮譽不只屬于我,更屬于廣外所有人”,茅銀輝表示,這份榮譽不僅是對她個人在波蘭語教學、科研以及中波人文交流貢獻的最高贊譽,更是對廣外波蘭語專業十年成長歷程的深情注腳。
“波蘭語言文學和中東歐區域研究對我而言,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對象,更是我心靈深處的一種文化召喚與使命擔當”。在導師杰出翻譯家易麗君教授的引領下,她踏上了文學翻譯之路,將波蘭文學的深邃哲思與豐富情感帶入中國,激發了更多國人對波蘭文學世界的探索。她希望能夠帶動學生們繼續從事波蘭文學的翻譯與研究工作,讓更多的中國讀者領略到波蘭文學世界的奇妙魅力。
近年來,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推進,為中東歐區域研究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發展機遇,茅銀輝與蔣涌教授共同創建了“中東歐人文交流”創新團隊,凝聚了中東歐各語種的青年教師,致力于中波人文交流領域的科研工作。迄今為止,團隊已出版了三本《中東歐國家文化發展報告》系列藍皮書,為我國的中東歐區域研究貢獻了廣外的智慧與力量。“看到青年教師們的不斷成長,也變成了我不斷前行的一種動力和個人價值的某種體現。”
“融入大局,做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茅銀輝表示,國際視野和文化交流是新時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外語教師不僅承擔著語言教學的職責,更肩負著在全球化背景下促進中外文化理解與溝通的使命。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也能在多元化的工作環境中表現得更加出色,她為學生提供更多跨國學習和實踐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國際交流項目,親身體驗和感知世界各地的文化,真正融入全球化的語境中。在她的努力下,波蘭語系如今已經與波蘭六所高校簽訂了學生交換協議,擁有兩個本科雙學位項目和兩個碩士雙學位項目,一個區域國別高端人才博士項目。
“教育家精神是一種情懷,一種信念,它讓我們始終堅守在三尺講臺前,把每一堂課都當作是與學生心靈深處的一次對話。” 茅銀輝懷揣初心,致力于成為學生心靈的引路人,激發他們的潛能與熱愛。茅銀輝希望通過波蘭語言文學的學習,讓學生不僅掌握一門語言,更能通過這扇窗戶看到更廣闊的世界,感受到跨文化理解與交流的重要性。“教育是一種喚醒,是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可以成為世界的一部分,能為社會、國家甚至世界作出貢獻。”
“以教育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在全國第40個教師節這個特殊的日子里,她期望和同仁們永遠保持對教育的熱愛,用心中的詩意去裝點課堂,用智慧的火花去點燃學生心中的夢想。“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盈,讓我們在學生的成長中找到成就與喜悅。節日快樂,親愛的同仁們!”
韓小花:以愛育人,以德樹人
韓小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擔任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服務與運作管理分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廣東省技術經濟與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副理事長。先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含重點1項),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2次。

韓小花
“教育是一場溫暖的修行,我們攜手同行,以愛育人,以德樹人。”韓小花如是說。在教師節這個充滿祝福的日子里,韓小花以此和廣外教師們共勉,這也是她對自身教育理念的生動總結。
在教育理念上,韓小花強調“德育為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是最重要的。在將德育與智育相結合在教學實踐中,韓小花認為,教師身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塑造靈魂的藝術家”。教師應具備高尚的道德品質,這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更是對學生進行正面引導的基石。他們對教育和學生應懷有深沉而持久的熱情。這種熱情如同火焰,能夠點燃學生對知識的渴望,激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是終身學習的典范。他們不斷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對所教授的學科有著深入的理解和扎實的知識基礎。教育是一場永無止境的探索,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為學生提供最前沿的知識。他們應具有創新精神,勇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在快速變化的教育環境中,這種精神是教育工作者適應變化、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
韓小花在電商運營管理領域的深耕,不僅為學術界貢獻了諸多創新成果,更在學生培養中融入了國際視野與實踐導向。面對跨境電商的蓬勃發展,韓小花采取了“請進來,走出去”的策略,邀請國際頂尖學者開展講座,支持學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極大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升了學生的研究能力。同時,項目式學習方法的引入,讓學生在實際項目中錘煉技能,與企業合作,構建了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培養體系。她本人的科研熱情和對前沿科技的敏銳洞察,更是身體力行地引領著學生探索科研的無限可能。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韓小花積極運用智能白板、教學一體機等現代化工具,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創新課程內容,提升教學效果,使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加豐富、更加高效。她深諳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靈魂的塑造。
談及應當如何弘揚教育家精神,韓小花表示,我們必須堅守一顆胸懷大局、忠誠于國家的赤子之心,這正是教育家精神的靈魂所在。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首要使命,致力于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培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與創新意識。恪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塑造正面的師德典范,用崇高的師德去啟迪和鼓舞學生。緊跟學科發展的最前沿,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成效。值教師節之際,韓小花祝福所有的教師們節日快樂!
卜晨暉:虛懷若谷潛心教學
卜晨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日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翻譯研究、日本古典文學研究、中日比較文學研究等,曾獲2024年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日語專業組全國總冠軍。

卜晨暉
卜晨暉和記者講述道,在學生時期,他曾遇到了很多愿意給予信任和陪伴的老師,這些老師的出現深切影響了他如今教書育人的人生軌跡。在卜晨暉眼中,“教書育人”是非常重要的四個字,被學生叫一聲“老師”的背后是肩上要扛起的沉甸甸的責任。他一直在努力做一名好老師,努力在成為“大先生”的路上摸索前行。
他強調教學要“以人為本”。日語學院開設很多的前沿講座、培訓,包括課程思政、數智教學等,所以在這次外研社“教學之星”大賽中能夠將數智技術運用其中,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學院一直以來組織的培訓以及學院領導、同事們的分享。卜晨暉表示,教師除了關注學科基礎知識,還要教出學科的味道,抓住學科本質,突顯學科內涵。教師不是教書匠,而是把人文情懷浸潤于課堂當中的教育人。教學質量的提升,關乎器,更關乎道。
從今年開始,日語學院調整為“日語+國際經濟與貿易雙學位”“中日韓亞洲校園計劃”“日語(翻譯與數智技術)”“日語(人文科學)”4個專業(方向)設置,備受青睞。暑假的時候,卜晨暉就感受到了新生對廣外、對日語學院的憧憬。卜晨暉就是日語學院與日本阪南大學聯合培養的中日翻譯、經濟雙學位碩士,所以對于日語學院在跨專業、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方面的積淀與優勢有著切身的體驗,也得益于母校的培養。卜晨暉認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現,對于日語專業來說,恰恰是一種新機。這也是日語學院設置“日語(翻譯與數智技術)”這一方向的重要原因。日語學院也開設了《人工智能輔助日漢(漢日)應用翻譯》《“中國話語”AI翻譯理論與實踐》《人工智能翻譯技術應用》等一系列課程,希望與學生共同成長。
卜晨暉談到,要將教育家精神貫徹始終,為教育強國的建設貢獻力量。他認為,新時代的青年教師應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入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其中關于教育的核心論述,通過持續的學習與反思,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素養,確保言行一致,成為學生的楷模;應始終秉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不僅傳授知識,更重視學生的品德教育;應善于發掘學生的潛能,激發其學習熱情,實施個性化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值教師節之際,卜晨暉真誠祝愿老師們節日快樂,工作順利。
梁倩蓉:對己“守心”,對生“潤心”
梁倩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輔導員,講師。獲評“廣東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獲廣東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所寫心理案例入選教育部“向陽花學生心理健康促進行動典型案例”、廣東高校學生工作案例評優活動一等獎,主持或參與11項省級、市廳級課題。

梁倩蓉
“廣植德才,愿芝蘭馥郁;深耕教育,祈桃李芬芳。”這是梁倩蓉在教師節來臨之際想與廣大教師共勉的一句話,也是她在教育領域身體力行的愿景與寫照。
梁倩蓉在多年的工作中發現,學生心理健康不僅關乎學生成長、未來發展。輔導員們開展心理工作時常面臨兩個需要克服的難點:如何做出及時而準確的心理評估,如何順利地開展心理輔導。在實際工作中,梁倩蓉探索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來“破局”——用原生藝術創作搭建溝通的橋梁。原生藝術心理輔導是梁倩蓉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她曾在廣州、珠海、澳門等多地給大學生、特殊兒童、康復人士等群體開展過原生藝術心理輔導。梁倩蓉提到:“表達即療愈。”原生藝術心理輔導尤其適用于難以用言語表達的情緒情感、想要隱匿內心陰影的情況。梁倩蓉定期開展原生藝術心靈畫園活動,不僅創新了心理輔導形式,還一步步引導學生們在繪畫創作中敞開心靈的大門,掙脫心理障礙的束縛。
梁倩蓉創新運用新媒體,在B站上和朋輩導師一起帶新生云游廣外。新生入學后,梁倩蓉繼續運用直播軟件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和學院開學典禮,加強家校聯合。同時,繁忙的學生工作并沒有使梁倩蓉停下學術研究的腳步。“學生工作給予了我很多思考,是支撐我總結和凝練經驗的重要源泉,也是構建論文和課題思路的切入點。”梁倩蓉始終秉承“研究式開展工作”的原則,在兼顧學生工作之余發表多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并主持或參與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她將學生工作比作“根”,將學生成長比作“果”,學術論文和課題則是源于工作、生于工作的“繁枝茂葉”。
在當下教育環境快速發展的時代,梁倩蓉認為青年輔導員應當“慢下來”,也要“快起來”。“慢下來”是指教育教學應當不忘“回頭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快起來”不僅指要追趕新潮,更要了解學生喜歡什么,知道學生困惑什么,立足新問題,學習新知識,緊跟時代步伐,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文化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