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積極推動構建大思政工作格局,4月16日下午,全國首部思政課教師題材輕喜劇院線電影故事片《我要當老師》在我校在白云山校區圖書館報告廳點映。宣傳部相關負責人,馬克思主義學院黨政領導班子成員、全體研究生,學校思政課教師和本科生學生的代表同上一堂鮮活生動的思政課。活動由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麥培年主持。活動由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馬克思主義學院、圖書館聯合舉辦。

電影劇照
電影《我要當老師》由教育部指導,首次將焦點集中在思政課教師這一獨特的群體上,真實地展示了新時代年輕人選擇成為思政課教師的心路歷程。通過一系列感人的故事,歌頌了幾代人民教師用真摯的情感體現真誠,用堅定的信念換取理解,無私地陪伴學生成長和成才的優秀品質;同時,電影生動展現了一代代思政課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和赤誠情懷,深深觸動著現場觀影的師生。



觀影現場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觀影結束后,現場師生紛紛表示受益匪淺,深受教育、備受鼓舞,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講話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對于新時代青年教師如何做好思政工作有了全新的認識。以下是部分師生的觀后感:
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曾榮:思政課是一門有厚度更有溫度的課。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觀影后我深受感動和啟發。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我將進一步加強黨的理論學習,夯實理論基礎,積極把黨的重要理論融入教學實踐,推動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的創新,不斷提升思政課的吸引力和學生的獲得感。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沈永英:影片讓我產生深深的共鳴,深刻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春天播撒理想信仰的種子,秋天收獲累累碩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一名思政課教師,要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真心熱愛教育工作,熱愛自己的學生,站好三尺講臺,守好思政教育主陣地,用黨的創新理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教書育人,潤物無聲,爭做“六要”思政課大先生,為培養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綿薄之力。
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林穎璐:《我要當老師》用輕松幽默的形式,還原了一位思政課教師的日常工作和成長經歷。同樣作為一名年輕的思政課教師,深刻領會到思政課要入心入腦,關鍵在于能走近實際、貼近學生。思政課的教學不僅是在教室,也是在社會實踐的大課堂里。在觀影中,也深刻理解到了“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的真諦。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研究生李俊曉:電影的主題和立意緊扣習近平總書記“3·18”重要講話精神和關于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要求,藝術化地展現了大學思政課教師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與生活,讓我們認識到要當一名新時代的思政課教師不僅只是要傳授知識,更要立德樹人,真正走近學生。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我要努力學習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爭取未來能為黨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研究生郭家瑋: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碩士研究生,我通過觀看電影《我要當老師》,發現其主題與思政課教師高度契合,也與我的求學生涯和人生理想高度相似。從我個人經歷來說,思政課一直陪伴著我成長,而我也是在高中政治老師的影響下,種下了立志做一名思政課教師的人生種子。我深知思政課對于個人全面發展的重要性,未來將一如既往聽黨話、跟黨走,為成為一名思政教師而積極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
馬克思主義學院2022級研究生趙嘉穎:作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研究生,我十分榮幸能參加《我要當老師》的點映活動。這部電影用藝術的方式為廣大觀眾呈現了思政課教師們“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和赤誠情懷。在電影中,高懷德老師以身作則、關愛學生,用一顆熱心影響了孫恒的一生。而孫恒以高老師為榜樣,不忘初心,始終用真心真情教育幫助學生。孫恒和高懷德這兩位老師都熱愛教育,有著高尚的師德修養,更有著勤勉的教學態度。影片讓我更加期待在未來的教育工作崗位上,能夠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讓每個學生都更加茁壯地成長。
西語學院德語2022級本科生鐘茵琦:觀看了《我要當老師》這部電影,我感受頗深。我被高懷德老師的話所感動: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他以自己的行動影響著孫恒,讓孫恒從一個調皮搗蛋的“孫猴子”變成一個積極影響著他人的“孫行者”——好老師。高老師用他一生的行動踐行著教師職業的意義。我同時也被孫恒老師的話所激勵:人就要像壓在石頭下的小草,繞著彎也要長出芽來。這就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需要學習的精神,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也要像小草一樣,長出芽來,甚至要長得茂盛。
西語學院法語2022級本科生羅紫嵐:《我要當老師》這部電影不僅是一部反映思政課教師成長故事的輕喜劇電影,更是一曲對新中國教育事業和廣大教師無私奉獻精神的贊歌。在這個新時代,我們需要更多像孫恒這樣的教師,他們不僅有著堅實的專業知識,更有著赤誠的情懷和堅定的理想信念,他們會成為我們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人。此外,電影中的輕喜劇元素,也為這部充滿正能量的作品增添了幾分輕松和幽默。這種處理方式,更加符合我們新時代年輕人的審美需求,更能讓我們感受到教育事業的艱辛與不易和教師職業的崇高與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