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6月10日,涉外企業合規高峰論壇在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國際會堂舉辦。本次論壇由由廣東省法學會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主辦,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承辦。廣州市白云區人民政府、廣州白云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和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東法治研究院為活動合作單位。

開幕式現場
出席論壇的主要嘉賓有中國法學會黨組成員、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鳴起,廣東省法學會副會長于敏,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劉海春,白云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陳玉云,省法學會、市法學會、白云區相關部門以及知名法律組織或高校的代表,本次論壇共150多名代表參加。論壇開幕式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院長陳云良教授主持。

張鳴起致辭
張鳴起在致辭中高度贊賞廣外“法學+外語”的人才培養機制,表示廣外“法學+外語”的人才培養機制與去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的意見》的要求高度契合。長期以來,廣外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過硬本領、創新能力、擔當精神的高素質復合型國際化人才。期待廣外可以繼續在加快涉外法治工作戰略布局提供人才保障的新征程上勇創佳績,切實服務于“一帶一路”倡議及“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高質量發展。

于敏致辭
于敏表示當涉外企業在“走出去”“引進來”中面臨著與其他法系規則“碰撞”的困境,他就涉外法律服務工作提出了三點意見:一是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義,務實做好涉外法律服務工作;二是以問題為導向,補強我國涉外企業合規工具箱;三是加強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打造高素質涉外法律服務隊伍。

劉海春致辭
劉海春表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范區以及橫琴、前海和南沙等重大合作平臺建設,為區域市場主體“走出去”拓展了廣闊空間、創造了重大機遇。舉行涉外企業合規高峰論壇可謂正逢其時,推進廣東高水平開放,有助于進一步密切政府、高校、實務部門與企業間的聯系,共同助力加快完善企業合規改革,真正發揮“法律保駕護航”“合規創造價值”的重要作用。

陳玉云致辭
陳玉云指出,涉外企業合規高峰論壇在白云區舉辦,為白云中心區加快推進涉外法治建設,建設“一帶一路”法律服務中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白云區也誠摯邀請更多專家學者、行業精英及企業家朋友來白云走訪考察、投資興業,攜手推動法律服務高質量發展,共同為廣東高水平對外開放實現新突破作出積極貢獻。

簽訂《廣州灣區中央法務區建設合作協議》
開幕式后,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院長陳云良與廣州白云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克君分別代表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與廣州白云產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訂了《廣州灣區中央法務區建設合作協議》。雙方將攜手打造政產學研用一體協同、深度融合的一流法律服務高地,推動廣州灣區中央法務區白云中心區高質量發展,共同助力白云中心區。
論壇上,來自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山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湘潭大學與廣東信達律師事務所等高?;蜓芯繖C構的專家學者、行業精英、企業代表歡聚一堂,就法治國視野下的律師角色與改革創新、國際商事仲裁遇見制裁、中國法域外適用與跨境數據合規、“一帶一路”投資風險及合規、能源轉型背景下的投資爭端解決等涉外話題展開研討,共商涉外法治高質量發展大計。發言嘉賓分別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涉外法治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為律師行業與涉外企業間的合作與交流,為現代涉外法律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共同推動涉外法治前行帶來了思想的碰撞和智慧的啟迪。
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特聘教授沈偉以《當國際商事仲裁遇見制裁:沖突和協調》為題,探討了經濟制裁對國際商事仲裁的影響。沈偉通過實證分析后,指出經濟制裁很大程度上干擾了投資仲裁程序的進行、實體問題的審理,產生了制裁和仲裁之間實體和程序方面的沖突。提出了妥善處理制裁對仲裁程序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等的思路。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副研究員孫南翔以《中國法域外適用與跨境數據合規的制度經驗》為題,結合“數據二十條”“企業合規不起訴制度”等,分析了企業數據合規的典型風險點以及外部變量對企業數據合規制度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提出發展是第一要務、建立科學合理的數據安全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數據分類分級保護機制、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數據合規制度、適時引入外部的審計和評估機制以及加強法律服務的供給力度等六個方面的建議。
湘潭大學法學院教授覃斌武作題為《美國出口管制法和經濟制裁法合規要點》的報告。中山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梁丹妮以《能源轉型背景下的投資爭端解決》為題,探討了投資者-東道國爭端解決(ISDS)中涉能源案件的裁判思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法學院教授王燕作題為《“一帶一路”投資風險與企業合規》的報告。廣東信達律師事務所合規與監管委員會主任、深圳市藍海大灣區法律服務研究院合規研究委員會主任施俊侃以“1+N+手冊”合規體系方法論出發,指出當前涉外企業有六大合規痛點和難點。

論壇現場
涉外法治建設離不開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廣外發揮外語教學優勢和國際化人才培養特色,推動法學教學和外語教學交叉融合,開設法學(國際組織創新班),建立全國首家涉外律師學院——廣東涉外律師學院以及全國首家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學院,形成“法學+外語”和“外語+法學”兩種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構建本碩博貫通、政府高校社會協同的立體化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服務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