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學校黨委高度重視和周密部署下,2022年,我校選派楊韶剛、吳邊兩位教師走入喀什大學開展援疆教育教學工作。他們在廣闊的天地中潛心育人、奉獻自我,在廣袤的邊疆上拓寬眼界、錘煉心智,用實際行動唱響了“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的時代旋律。今年,楊韶剛獲評喀什大學“優秀銀齡教師”榮譽稱號,吳邊獲評“廣東最美援疆教師”榮譽稱號。本網特別推出“援疆故事”專題報道,記錄我校兩位教師在疆別樣的逐夢故事和奉獻歷程。
楊韶剛,我校英語教育學院教授,模范共產黨員。他自1982年2月開始任教,2006年到我校工作,2018年遠赴埃及擔任艾因夏姆斯大學孔子課堂中方院長,2021年4月正式退休,但仍申請在我校知識城心理咨詢處擔任輔導老師,并于2022年9月作為“銀齡教師”到喀什大學任教。2023年9月,楊韶剛獲評喀什大學“優秀銀齡教師”稱號。

楊韶剛獲評喀什大學“優秀銀齡教師”稱號
育人不倦學胡楊 三尺講臺傳芬芳
“只要年齡允許,國家政策允許,西部高校需要,我就愿意把自己的余生奉獻給西部教育事業。”楊韶剛表示,人生最有價值的是精神價值,是對社會做出的貢獻。正是因為這種大愛無私,年近七旬的楊韶剛今天依然選擇堅守在講臺上,為祖國的邊疆教育事業不懈奮斗。只要祖國有需要,楊韶剛總會第一時間響應。
2022年9月,楊韶剛踏上新疆的黃土地,來到了喀什大學。從溫和濕潤的三角洲到炎熱干燥的黃土地,氣候、飲食、風土人情都大不相同。喀什地區東臨中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經常會遇到沙塵天氣,楊韶剛直言自己“房間的窗臺上和書桌上每天都有一層灰”。但好在自己有過相似的經驗,加之適應能力較強,很快就習慣了,甚至還能苦中尋樂。“南疆的食物更加鮮美可口,真材實料的牛羊肉,鮮美的各式水果,確實令人流連忘返。”他分享道。值得一提的是,彼時正逢新冠疫情形勢嚴峻,喀什大學對“銀齡教師”們非常關心,為他們提供了充足的抗疫物資,生活用品等等,關懷無微不至。初來新疆的經歷既讓楊韶剛領略了大漠西北的獨特風情,又給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他帶來賓至如歸的溫暖。

楊韶剛在課堂上
熟悉了當地環境后,楊韶剛迎來了忙碌的教學生活。今年2月開學起,楊韶剛每周承擔12節課的教學任務。在課堂教學中,年近七旬的楊韶剛始終堅持站著講課。他總用“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輩”的革命精神激勵自己,只要想起課堂上學生們熱烈的掌聲,振奮的精神,“那些身體上的苦和累也就蕩然無存了”。除教學之外,他還擔任2名研究生的指導老師,14位本科生的導師,承擔對年輕教師的指導工作等。“我覺得能夠讓自己的工作對年輕人的成長和發展帶來幫助,看到他們的成長和進步才是我最開心的事情。”楊韶剛說道。
楊韶剛堅持“教育是把學校里學過的東西都忘記了,剩下來的就是教育”的教育理念,認為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把理想的種子種下,假以時日,理想終會長成參天大樹。他鼓勵青年教師和學生深造,不懈追求自己的理想。白天除上課外,楊韶剛幾乎“扎根”在辦公室。無論是考研升學、職業規劃還是學術研究方面的問題,他都一一細致解答。最令楊韶剛驚喜的是,在他的指導下,一名學前教育專業的大二學生在省級刊物上發表了自己的學術論文。“這才是大二的本科生啊!我深刻感受到年輕人的學術潛力!”他感慨道。
楊韶剛對新疆教育事業的付出始終如一,喀什大學的師生們也深深敬愛著這位楊老師。講課時,總有熱烈的掌聲回應;課堂外與學生們交流時,楊韶剛也總能感受到他們的喜悅和敬愛。一位民族生給楊韶剛帶來了他家桑樹上結的白色桑葚,香甜的桑椹傳遞著濃郁的師生情,一路甜到了楊韶剛心里。喀什地區的領導多次慰問“銀齡教師”,喀什大學也定期組織老師們外出采購生活物資、旅游觀光等,這一切楊韶剛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他真切地感受到黨和國家對“銀齡教師”的關懷,以及師生們對自己工作的認可和尊重。
楊韶剛如同黃土地里的一株胡楊,努力為喀什大學的師生們創造一片理想的綠洲。
接續播撒教育“種” 大漠終迎春滿疆
從2022年9月開始在喀什大學任教,到2023年10月,楊韶剛的新疆支教之旅已經一年有余。在他心里,這次援疆經歷是他“40多年高校教學工作中最大的收獲之一”。楊韶剛親身參與教育援疆,同其他老師一道把積累多年的高校教育經驗和對專業的理解傳播給西部高校,為南疆地區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添磚加瓦。

楊韶剛指導學生
“我覺得我是幸運的,能夠在退休之后來到新疆這片廣袤的大地上發揮余熱。”這段時間里,楊韶剛看到白雪皚皚的壯美雪山,看到平沙莽莽黃入天的大漠戈壁,看到在勁風中傲然挺立的胡楊……這里的景色超凡脫俗,這里的人民淳樸可愛。雖然這里的物質生活條件相對匱乏,楊韶剛卻感到自己的精神空前飽滿。
在援教過程中,楊韶剛深切地體會到當地教育的落后與援疆教師肩負責任的重大,因此他呼吁更多的優秀青年學子參與到援疆事業來:“期盼能有更多的優秀學子放眼未來,扎根邊疆,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專業知識澆灌渴望知識的大漠戈壁,讓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偉大理想在祖國大地上得以實現!”新疆呼喚著有志青年,青年人也能在這片廣闊的黃土地上磨意志,長才干,“艱苦的條件才最鍛煉人,廣闊西部大有可為!”他希望青年學子們能以奔赴邊疆的吳邊老師,和將青春奉獻給新疆的大學畢業生們為榜樣,扎根新疆,奉獻新疆,在廣闊的西部探索出一番天地來,在祖國大地上書寫下新時代青年的篇章。
跨越山海赴疆來 不忘初心始向前
選擇到祖國需要的邊疆去,到南疆的喀什大學援教,就意味著不怕苦與累,不懼挑戰與困難,但也意味著這項工作意義重大,價值更高。他提到,“銀齡教師”的工作和高校派出的在職教師有所不同。“我們‘銀齡教師’來新疆援教,更多的是發揮余熱,不需要承擔行政工作,主要是把我們多年積累的高校教育經驗和我們對專業的理解傳播給西部高校。這對促進新疆地區教育事業發展是非常有價值的。”

楊韶剛與新疆父子合影
從中學畢業一直到現在,楊韶剛謹記恩師教誨,無論在任何崗位工作,他都竭力要求自己做到最好,這也是他在援疆教育事業中取得突出成就的重要原因。來到喀什大學后,楊韶剛親身體驗和感受到西部高校對高質量教師的迫切期望。作為老教師,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盡可能地幫助他們。喀什大學“胡楊般堅韌、紅燭般奉獻”的校訓始終激勵著楊韶剛,增添他堅守三尺講臺的決心,同時也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詮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越是偉大的事業,越是充滿挑戰,越需要知重負重。”教育援疆是促進團結、凝聚人心的工程,援疆教師是做好教育援疆工作的關鍵核心力量。千千萬萬個援疆工作者如同一株株胡楊,面對荒原,啜飲風沙,在祖國邊疆教育事業的發展中留下壯麗的身影,為新疆地區的學子們留下理想與知識的綠洲。
談及未來規劃,楊韶剛堅定地表示自己會繼續奮斗在教育援疆的一線,“我愿意讓自己的夕陽之光照亮更多的年輕人,也讓自己的有生之年發出更多的光和熱,不辜負多年來黨和國家對我的培養。”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楊韶剛在教育道路上始終懷著初心,大步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