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3年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傳承絲綢之路精神,攜手打造開放合作平臺,為各國合作發展提供新動力。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周年,十年來,廣外堅持培養服務國家戰略的高層次人才,打造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的學術品牌,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廣外方案,貢獻廣外智慧。值此十周年之際,宣傳部策劃“服務‘一帶一路’”系列報道,反映廣外服務“一帶一路”倡議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和講述師生的生動故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大力培養掌握黨和國家方針政策、具有全球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熟練運用外語、精通中外談判和溝通的國際化人才,有針對性地培養‘一帶一路’等對外急需的懂外語的各類專業技術和管理人才”。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重要囑托,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求,充分發揮多語種學科優勢,大力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造就大批國際化拔尖創新語言人才,為踐行“一帶一路”倡議和全球治理提供人才支撐。
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增設“多語種”及多學科交叉專業
廣外黨委書記石佑啟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多年來,學校緊密對接“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華文化走出去等需求,發揮自身在國際化人才培養、外國語言文學、全球經濟治理、涉外法治和中華文化國際傳播的優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大力培養高素質國際化人才。
廣外十分重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語種建設。近年來,為適應“一帶一路”倡議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需求,廣外積極依托優勢學科增設國家急需外語語種和多學科交叉融合的文科專業,目前學校已開設包括31個語種的71個本科專業,其中已覆蓋RCEP成員國及東盟十國官方語言專業,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30個關鍵語種中的26個。今年,學校正在申報斯瓦希里語和保加利亞語兩個關鍵語種專業,通過不斷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培養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使者。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智庫論壇在我校舉行
廣外還十分重視與“一帶一路”國家高校的雙向交流與合作。近5年,通過校際交流、學術論壇、出訪等方式,廣外國際交流覆蓋了77個“一帶一路”國家。學校不斷深化“絲綢之路”人才聯合培養,緊密對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合作需求,充分發揮“多語種+”的優勢,加大“多語種+專業”人才項目培育力度。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等平臺,探索與沿線國家知名高校聯合開發在線課程,構建校際課程互選、學分互認機制,創新人才聯合培養方式。充分利用“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國家漢辦孔子學院獎學金和廣東省人民政府來粵留學獎學金等項目,提升來華留學生規模和層次。通過各種渠道打造聯合培養特色項目,致力培養具有人文情懷、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復合型、復語型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
推進“專業+外語”深度融合,培養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
2023年9月5日,廣外與澳門理工大學合作翻譯及計算機本科教育項目首批2023級新生開學,這個項目融合了廣外與澳門理工大學兩校優勢資源,以語言科學與人工智能學科交叉融合為特色,吸引了眾多高分考生報讀。石佑啟在接受采訪時提到,該項目在為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建設培養高端人才、促進“穗澳知識合作先行示范區”建設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

我校與澳門理工大學本科合作辦學項目首批新生開學
2019年始,廣外率先在廣東省高校開展國際組織人才本科培養專項工作,這是廣外在國際化創新人才培養的一大創舉。為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及“一帶一路”建設對國際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要,廣外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和方法舉措,在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目前已開設“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翻譯+經濟學(全球經濟治理)”“法學”四個國際組織創新班,著力推進專業教學與外語教學的深度融合。國際組織創新班采取“語言復合+專業復合”“國際組織課程+國際組織實習”以及與國(境)外高校協同培養等模式。2020年,學校增設了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專業,培養能適應國際組織、國際組織駐華機構、國家部委外事部門、中外企事業單位等涉外部門的全球治理和國際組織人才。

我校首屆國際組織創新班開班
除此之外,廣外還以新文科建設為契機,創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全國首家涉外律師學院——廣東涉外律師學院、全國首家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仲裁學院;強化“專業+外語+實踐”培養特色,形成了“法學+外語”“外語+法學”的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雙模式”,建成了本碩博貫通、高校與社會協同的立體化涉外法治人才培養體系,培育了一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善于處理涉外法律事務的高素質涉外法治人才。
服務國際大賽,入職國際組織
當鳳凰單叢、潮繡這些“響當當”的潮州非遺與外語碰撞時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2023年7月,廣外東語學院“星火攀峰實踐團”和“筑夢實踐團”成員前往廣東潮州,深入當地探尋鳳凰單叢茶、潮州刺繡。他們實地考察調研、了解學習鳳凰單叢茶、潮繡的生產制作,以視頻的形式記錄,并以多語言傳播推廣。其中泰語版視頻發布引起了泰國網民對潮汕地區文化藝術的極大關注,并在國內南方網、泰國泰中新聞網、印尼的華文新報等媒體進行了報道,瀏覽量高達12萬余人次。

我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成員向瑤繡傳承人學習
“歡迎來到花城廣州,請跟隨我到報到點簽到?!边@是在2023年世界粵商大會,來自英文學院的大三學生鄧晴文,作為接待組的志愿者負責人,在上崗的第一天,就要接待24個航班的數十名參會嘉賓。一直以來,廣外把志愿服務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和實踐育人的重要抓手,廣外志愿者在國際大型會議賽事服務的過程中,展現出廣外專業優勢,擦亮了多語種品牌。師生充分發揮自身的知識和專長,活躍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世界廣闊舞臺,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多語志愿者服務世界粵商大會、“讀懂中國 灣區對話”專題論壇等國際性會議和大賽等提供志愿服務。

我校師生助力第十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
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上,廣外學子通過主動熟悉外事活動細則和禮儀,查閱相關資料,充分做好譯前準備,出色地完成任務,得到主辦方及外賓的一致認可。世界粵商大會期間,廣外147名多語言志愿者上崗服務,為從世界各地來穗參會的800多位嘉賓提供語言翻譯、嘉賓接待、會務指引、口岸迎送等工作,共有100多位志愿者分別在9個崗位參與服務。此外,廣外多語言志愿者曾多次服務于“讀懂中國”國際會議論壇,累計上崗志愿者達200人次,志愿服務時數超過6000小時,他們發揮自身專業優勢,為大會提供高質量的多語服務,在服務“一帶一路”、講好中國故事上展現新擔當,實現新作為。

我校多語言志愿者服務“讀懂中國 灣區對話”專題論壇
除了志愿服務,還有一批廣外人憑借過硬的專業能力和優秀的綜合素質走進聯合國、亞投行等國際組織實習任職,為全球治理貢獻廣外力量。近五年來,廣外有50余名研究生進入國際組織進行實習實踐,有10名畢業生正式入職聯合國總部、國際 貨幣基金組織、世界資源研究所、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重要國際組織。國際組織優秀人才的培養得益于廣外的濃郁學習氛圍及創新性培養模式。入職國際組織的幾位優秀學子在接受采訪時無不表達對廣外的贊美之詞。入職亞投行的李佩欣表示:“廣外有一種很強烈的外語氛圍,會讓你不自覺地想要提升自己的外語水平,這為能夠入職國際組織或跨國企業打下了非常好的語言基礎?!?入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陳卓輝表示:“廣外自由包容的學風仿佛一片生機盎然的大海,給予著每一位學子暢游的廣博空間?!比肼殗H貨幣基金組織的華定表示:“廣外濃厚的國際化氛圍與國際治理創新研究院創新性的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我圓夢國際組織的基礎。”

我校學子入職亞投行
多年來,廣外以服務于一流學科和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大學建設為牽引,利用學校原有國際合作基礎和多語種優勢,設立共建“一 帶一路”急需人才聯合培養項目,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把學校建設成為服務于“ 一帶一路”建設“多語種+”國際化人才培養、區域與國別研究、中外人文交流的高地,全方位提升學校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以開放包容、互聯互通、共同發展原則,奏響新時代的“絲路”樂章。